首先看用戶需求,這是最核心的要素。
用戶需求分為C端(個人和家庭消費者)、B端(企業)和G端(政府)。
C端對通信的需求,明顯進入了一個疲軟的狀態。3G/4G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坦率來說,5G并未獲得C端認可。前幾年對于5G的過熱炒作,帶來了過高期望,反而使得用戶對5G產生了一些失望情緒。
光纖寬帶業務也是一樣,當帶寬進入100M以上區間后,用戶對速率體驗缺乏感知差異,需求意愿減弱。
這幾年,C端用戶對通信的主要需求,來自游戲、視頻和直播業務。移動視頻的流量,占全部移動流量的比例,超過了75%。
通信行業在C端上可以講的故事,并不是太多。除了VR/AR/元宇宙,就是全息通信。很顯然,用戶目前并不太買賬。
相比之下,B端和G端的情況,要稍微好一點。
IT(算力)和通信(聯接力)在傳統產業的落地,正在持續推進之中。各行各業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數字化轉型的難度之大,也令很多企業產生了畏懼,觀望心態較多。
過去幾年,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有資金和技術實力的頭部企業,已經在數字化轉型上有所行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如何進行快速復制,降低技術門檻和成本,讓更多企業實現數字普惠,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企業用戶的需求是存在的。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他們優先考慮的,是如何活下去。
這里就要說到國家政策。
國家將投資重點從“舊基建”轉向“新基建”,是毫無疑問的。在數字基礎設施上的投資,能夠推動數字經濟,帶來更大的回報。而產業轉型的成敗,也直接決定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競爭結果。
這是國運之爭,我們國家好不容易發展到今天的科技和經濟成就,肯定想要把握住機會,搶占C位。
所以,從政策和投資的角度來說,對算力和通信產業肯定是扶持的。政策會更加關注對有序發展的引導,而資金則會強調合理使用。具體落地如何,存在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但我總體上還是傾向于樂觀。
在政策方面,還有一個趨勢是公民技術普惠。包括之前的提速降費、攜號轉網、適老化等,很多政策都是有利于用戶的。
今年政府又提了“信號升格”,類似于敦促運營商進行信號覆蓋專項優化,既提升手機用戶滿意度,也會刺激一波通信網絡建設和優化項目投資。
第三,是國際環境。說白了,就是國際政治和科技博弈的影響。
關于這部分,不好多說什么。全球通信產業仍然延續了此前的不利趨勢。技術和服務已經不再是決定市場份額的首要因素,不可抗力在暗中主導整個產業的格局。
算力和通信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基于意識形態的相互不信任,已經導致形成了技術標準的裂痕,還有整個供應體系的彷徨與迷茫。
在核心技術上實現全面自主可控,仍是國內ICT產業的長期任務。國內產業鏈其實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挑戰也同樣巨大。這些挑戰,不僅來自歐美日韓發達國家,也來自東南亞、南亞、南美等新興力量。
最后,是技術因素。
2023年,科技領域最大的熱點,就是AI。
AI表面上是算力技術。但通信和算力的關系實在是太緊密,所以很幸運地蹭到了不少熱點。
最突出的影響,就是圍繞AI訓練和推理帶來的光通信產業爆發。
GPU是AI計算的主力工具。單個GPU是無法完成AI計算任務的,需要GPU集群。有集群,就有集群網絡。AI計算所需要的接口帶寬是400G、800G甚至更高,這導致了光通信產業很多企業的股票暴漲。
AI計算,也推動了Infiniband和RoCE等技術的發展。很多企業大力投入高性能網絡的研究,希望能夠參與到AI這場盛宴之中,搶到一些蛋糕。
AI對通信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從終端到網絡,再到云,我們都可以看到圍繞AI發生的改變。這是一件好事。傳統通信自身已經到了技術瓶頸階段,借助外部力量,才有可能實現新的破局。
02政策新聞
中國信通院發布2024信息通信業十大趨勢 5G增強技術、AI大模型在列
圍繞5G增強技術迭代演進,王志勤表示,網絡和AI的結合、通信和感知的結合以及天地的結合,這三個方面將是未來5G和5G增強技術發展的新方向,這三個新場景也和未來6G的場景比較接近。
中國信通院研究認為,面向2024年,ICT技術將廣泛、深度融入制造業各環節,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驅動下,智能算力、算力基礎設施、以5G-A為代表的網絡技術不斷融合創新,推動ICT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實全面融合進入新階段,數據要素乘數效應進一步發揮,與此同時,國際國內數字治理制度不斷完善,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加強。
具體而言,中國信通院研究認為,2024年數字化轉型步入規模推廣期,大企業智能工廠建設與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并行推進。同時,新技術融入帶動技術產業體系創新變革,為工業互聯網發展注入新增長動力。預計2024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超1.5萬億元,將保持13%左右的增速。
當前,多方正圍繞AI大模型加快創新步伐,加快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場景應用。中國信通院研究認為,2024年AI大模型能力將持續躍升,全面構筑智能化新底座;同時智能算力需求異軍突起,先進計算體系全面升級。
“展望下一步,從人機交互到智慧應用新生態,大模型正在以愈發豐富的應用形態和更加易用的使用方式深入賦能生產生活,并正在塑造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底座新生態。以大模型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智能計算需求驅動計算芯片、互聯網絡和內存技術、開發框架和軟件棧加速突破創新。”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